【欲欣赏“我随剧团到西安(1)”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40年前,长葛豫剧团突收好消息,县领导全力支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长葛县豫剧团有着坚实而深厚的总实力,演员们热情奔放、活力无限。尤其在1982年3月,长葛青年豫剧团与豫剧团合并,骨干演职员全部充实到豫剧团当中,演职员趋于年轻化,队伍阵容很强大。(文首图:何艳芳演出的《秦雪梅》中秦雪梅剧照。)
主要有中年演员李宪同、刘德云、杜西建、辛爱民、张秀枝、杜秀花、何玉兰、朱贵昌、刘付彬等;青年演员朱秀珍、马红霞、何艳芳、张兰英、贾风兰、王秀霞、徐桂玲、张淑敏、庞金梅、肖建国、、朱俊峰、谷秀亭、何建民、蔡铁建、王占军、刘保宗、赵振华、张华民等,以及后起之秀郅振荣、陈改英、王彩玲、尚美玲、周改玲、方俊玲、李勤香等,都在各自的行当中表现得出类拔萃。
中年演员杜西建,是继雷艳凤之后第二代演员中的领军人物,是一位扮相英俊的文武小生,具备扎实的武戏功底,在古装传统戏《蝴蝶杯》、《王宝钏》、《白蛇前、后传》、《青蛇传》和现代戏《酷情》等剧目中饰演主要角色,有着非常高的文化素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唱腔字正腔圆,高亢激昂,韵味十足,声情并茂,能够生动地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充分体现出角色的英武之气,能深深打动观众,是剧团不可多得的中年演员。
闺门旦演员朱秀珍,是我们团青年女演员的佼佼者,曾拜师豫剧大师马金凤,在传统古装戏《蝴蝶杯》、《王宝钏》等戏中饰演主要角色,用自己的演技和才华,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人物形象。她饰演的胡风莲和王宝钏等多个角色扮相靓丽俊秀,温婉秀雅,嗓音甜美,吐字清晰,将众多人物戏演得细腻逼真,贴切自然,准确到位,把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她过硬的艺术功底,是一位非常难得的优秀青年演员。
青年演员何艳芳,是许昌戏曲艺术学校毕业的一位很优秀的闺门旦演员,曾拜师于阎派豫剧大师阎立品,演唱的传统戏《秦雪梅》,嗓音宏亮,扮相俊美,唱腔委婉动听,悲情催人泪下,吸引得无数观众依依不舍,如痴如醉。
乐队鼓师是刘玉生老师和许昌戏校毕业的张志勤,板胡是张连池老师和他的学生刘富贵,二胡是袁德民老师和原青年团的王东松,曾毕业于许昌戏校,三弦是高振忠老师,单簧管和唢呐是赵喜民,曾拜师于河南省曲艺团的唢呐演奏家赫玉歧,琵琶是张惠芝,我在乐队的角色是吹笙(当时还兼职剧团司务长),大提琴是魏宪成,大管(巴松)是李春富,笛子是田长俊。硬场打大锣孟庆法、手镲张志勤、小锣仝根秀、梆子张喜民等,技术都相当过硬。
音响效果在尹留顺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长葛豫剧团是全省第二家使用演员胸佩无线话筒,当时只有省三团才配有。
这些得益于时任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王家瑞从中协调与毛纺织厂厂长陈国欣鼎力赞助是分不开的。就连灯光王炳勋、舞美胡结实等都表现出相当的专业水平。
那时,对每部戏的音乐设计及乐队的训练都是严格把关,单独训练,逐个过关,分部伴奏,一丝不苟,演出效果无不称绝,他们在团里都有自己的独特技能。
为了顺利到西安演岀,自接到邀请函后,剧团就调整了演出路线,从洛阳开始,到伊川、新安、渑池等地演出,以逐步缩短到西安的距离。
3月9日早上从渑池县岀发,下午两点顺利到达西安“陕棉十一厂俱乐部”,西安市演出公司的领导早已在此等候多时,对我们的到来给予热情接待,使我们深受鼓舞。全体演职员住宿在厂区招待所,享受的是宾馆级待遇;就餐到该厂餐厅,吃的是现成的饭菜,对剧团以宾客之礼相待。
一切安排妥当后,由西安市演出公司组织全体演职员到骊山公园及兵马俑参观,晚上观看秦腔演岀,轻轻松松在西安转了两天,大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那个年代,我国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购物按计划供应,购粮需用粮票,生活物资还很匮乏,一切都要按照指令性计划指标分配的原则。按照演出公司意见,西安是陕西省省会,票价按地(市)级演出标准执行,由2毛一张上涨到3毛一张,中排座4毛一张。这样,不仅提升了县级剧团的地位,而且也相应提高了剧团的经济效益。
3月11日晚,在“陕棉十一厂俱乐部”是首场演出,剧院的意见是让剧团自行售票,其实就是对我们县级剧团持怀疑态度,怕戏演不好无人购票影响剧院声誉,剧团没有半点犹豫就同意自行售票。
前两天演岀确实没有满员,可到第3天晚上,观众如潮水般涌来,把整个剧院大门口堵的水泄不通,加之河南老乡委托剧团演职员购票的占一大部分,每天售票窗口一打开,前30排的票几乎全无,只有30排以后和偏排票,搞得剧院措手不及,非常被动,经理当即就找剧团协商由剧院售票,但前提是每天得给剧团留足200-300张前中排票。经理说只要让他们售票这些条件都能满足。
在“陕棉十一厂”的11场演出中,由于节目内容的不停地改进革新,演员的人物刻画十分投入,电子灯光布景的一直更新,演出现场掌声不断,使得演出圆满成功,局面一下打开,超出预想效果。每晩演出结束后,观众依依不舍,掌声经久不息,不送七段八段清唱恐怕就很难合上大幕。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农具、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欢迎咨询……
【作者简介】马慧忠,男,生于1962年,建安区人。党员,本科学历。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长葛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局长助理、副局长,市委群众工作部副部长、首届慈善总会秘书长等职。2002年至2004年被国家民政部借调挂职锻炼。先后发表各类作品860余篇,小小说30余篇。现为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长葛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马上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西安是现代豫剧的产生地,豫剧泰斗樊粹庭就葬在这里。这里有深厚的豫剧群众基础,欣赏水平也很高,能在这里演红,就可以在中原各地横趟。
現在西安的豫不如往日,河南剧团很少来演岀,主要是老人喜欢,年青人不看,剧院上座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