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对唐山作出“三个努力建成”重要指示十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全面落实习对唐山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抢抓“两新一重”建设等重大机遇,坚决落实市委“33458”工作思路,把装备制造业作为12个重点产业之一,加大力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完善创新平台,强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能力,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为推动重点产业扬优成势,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提供了坚强保障。
自1881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在唐山诞生以来,经过百年奋斗锻造,我市已形成历史辉煌、门类齐全、实力丰沛雄厚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其中,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智能印刷机械、矿山水泥等成套装备等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当前,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已由快速地发展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着力推动智能轨道交通等三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冶金装备等五大特色产业巩固提升,加快动力储能电池等三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成势,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二位。截至2020年10月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54家,资产总额1271.7亿元,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装备制造业平均增速6.6个百分点。
(一)智能轨道交通装备。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了集制造检修、科学技术研发、综合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创新发展中心,在京津冀地区率先规划建设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在行业内率先组建了覆盖完整产业链条的唐山智能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以中车唐山公司为龙头,华达、威奥、百川智能、宏正机械等80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本地企业配套率达到13%,着力构筑“研发技术―装备制造―高端服务”全产业链,已具备年生产高速动车组960辆、城轨车1000辆、碳钢车1000辆,年检修动车组1824辆、客车1000辆的整车制造和检修能力,具备年生产转向架1800辆、轨道交通检修成套设备2000套等配套能力。
(二)机器人。形成了以开诚、开元两大领军企业为核心,百川、英莱、新禾、拓又达等企业为关联,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拥有机器人及相关企业50余家。基本的产品涵盖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人工视觉系统、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在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消防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唐山松下机器人及焊接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
(三)汽车及零部件。围绕高端化、轻量化、平台化、新能源化发展趋势,唐山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条完整,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发展,具备年产4万辆专用汽车生产能力。其中新能源汽车年生产能力达1.3万辆;亚特重工负压救护车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无人驾驶小型环卫车研发成功;宏远专汽路面测试车、桥梁检验测试车市场占有率达80%,桥下病害无人检测系统填补国内空白。
(四)采选煤及矿山装备。围绕节能环保、智能高效发展理念,依托资源和市场优势,我市形成从成套矿山装备制造到备品备件服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拥有天地科技、国华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基本的产品涵盖球磨机、分级机、新型洗选煤设备、大型露天煤矿破碎站、尾矿干堆技术装备等,部分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生产矿山及采选煤机械50万吨以上。天地科技分级双齿辊破碎机等多项产品替代进口;陆凯科技电磁振动高频振网筛改变了国内冶金选矿旧有工艺模式,产品荣膺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五)水泥装备。行业起步较早,产业链成熟,产品实现了大型化、成套化、绿色化、专业化,具备日产1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与服务能力,立式磨机等大型关键装备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年产水泥装备4万吨以上。
(六)印刷机械。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基本的产品在国内外具着较高知名度。现有印刷机械企业100余家,本地配套率达到50%,产业区域布局和分工合理,产业链条完善。产品有印前设备、印中设备、印后设备三大类60余个品种,年产各类印刷机械4000余台。
(七)动力储能电池。以电芯制造、电池组装等电池生产为核心,我市已形成电池单体、电池系统、电池材料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具备年产42亿瓦时动力储能电池、4万吨高镍三元前驱体生产能力。
(八)海洋工程装备。依托曹妃甸深水岸线资源和精品钢铁基地,我市形成以大型港口机械、船舶修造、海上风电装备为主,具有唐山特色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具备年产8万载重吨船舶、40台大型卸船机、25台斗轮堆取料机、15台圆形料场堆取料机、400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生产能力。华电曹重大型装船机、卸船机填补河北省空白,自主研发制造的2500吨/小时桥式刮板取料机是世界上首台大出力桥式刮板取料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九)电子及智能仪器仪表。拥有汇中仪表、东唐电气、国芯晶源电子、北田电子等企业,其中唐山汇中仪表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超声流量计生产企业,产品最重要的包含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设备等,整体产业规模超百亿元。
(一)突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高端转型。加大项目谋划和实施力度,年内谋划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06项,其中唐山华达公司动车配套提产扩能等15个高端装备项目完工投产,中铁十六局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35个高端装备项目建设提速,九天微星卫星产业制造基地、京津环保液压系统等15个高端装备项目开工建设,带动产业层次、能级迈上新台阶。
(二)寻求逆势发展,加快提升现代应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危中寻机,敢于突破,落实“惠企政策20条”,扶持传统企业转投应急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应急产品,引进应急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实施震安科技智能化减震隔震装备、旭华科技热成像体温检测设备等现代应急装备产业项目83个,从应急预防到监测预警,再到处置救援,应急装备产业链条更完善,亚特负压救护车、伦登风机通风设备、皓庭新风空气消毒机等应急产品实现逆势增长。以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开平矿山救援装备产业园、高新区智慧应急装备产业园等六大园区协同发展。成功开展了5·18应急装备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2020中国·唐山国际应急产业大会,增进行业企业交流的同时,提升了我市现代应急装备产业的影响力。
(三)持续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新兴起的产业提速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攻坚提速年”活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批智能全自动远程控制起重机、农业机器人研发生产等智能装备项目,航空膜专用分离器等航空航天装备项目,超超临界发电锅炉、盾构机再制造及配套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相继开工或投产。围绕打造竞争新优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唐钢、津西、鑫达等钢铁企业跨界转投电子散热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新兴起的产业,燕山钢铁锂电池新材料等16个传统企业转投战新项目开工建设,超薄导热贴片项目投产,订单总额突破2亿元。
(四)注重创新驱动,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研发技术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动力储能电池研发费用占比分别达到8.5%、5.1%、2.1%,在国内率先实现多项研发突破,第五代新型磁浮列车等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海泰新型HIT异质结高效太阳能电池25年内衰减率不高于20%,金石钻探创造了深部钻探技术4项世界纪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家,分别占全市工业的37%和47%。
(五)强化龙头带动,加快打造大公司集团和大产业集群。围绕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等11个重点产业,重点培育了唐山亚特等81家高端装备制造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依托“唐山企业大学”平台等,建立快捷高效帮办机制。中车唐山公司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军百强和创新百强企业,百川智能自主研制的铁路机车检修试验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8%,中信重工开诚智能成为国内特种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唐山开元集团专用焊接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丰润区轨道交通装备、高新区机器人、曹妃甸区重型装备、玉田县印刷包装机械、开平区应急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百亿元以上集群达到3个,聚集优势明显提升。
(六)实施规划引领,加快促进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编制了《唐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从总体要求、发展路径、发展重点、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为推动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升级指明了方向。围绕落实《规划》,制定了《唐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加快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围绕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出台了《唐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修订了《推进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40条支持政策》,以明确的导向和高含金量的政策,引导优质生产要素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集。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坚持智能转型、创新驱动、龙头引领、集约发展方向,推动智能轨道交通、机器人、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冶金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采选煤及矿山装备、水泥装备、印刷机械五大特色产业巩固提升,推动动力储能电池、海洋工程装备、电子及智能仪器仪表三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成势,构建“35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体系,将唐山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到2022年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到2025年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达到280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R&D经费占出售的收益比重达到3%以上,力争在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动力储能电池等领域实现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