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0 08:31:32 | 作者: 热销产品
阳春三月,石首广袤田野生机盎然,长江岸线村落景美如画,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正逐步迈向现实。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吹响“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提出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全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快速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
石首作为鄂南小县,虽然农业版图不大,但仍然深耕细作,聚焦本土特色,打造农业精品,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202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6.25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排名荆州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7万元,同比增长6.4%,增速排名荆州第一。荆州是农业大市,各县市区农业发展各具特色,石首能实现关键指标领先,着实不易。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石首已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鸭蛙稻种植、鮰鱼养殖、荻笋加工、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各有千秋,笔架鱼肚、麋鹿江豚品牌效应彰显。如今,石首正朝着国家提出的“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目标强力迈进。
石首市团山寺镇是鸭蛙稻发源地。当地多名农技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历经6年实践探索,已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养殖流程。
三月时节,长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棚中,谷芽初露,粗壮鲜白。合作社社长王家振介绍,今年再生稻种子出芽率98%以上。他感慨道,过去种稻谷主要依赖化肥农药,现在借助鸭子吃虫、青蛙治虫的生态模式,一亩地能省下300元成本。每斤鸭蛙稻米卖到8元,鸭子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2024年石首在团山寺镇长安村和过脉岭村建设鸭蛙稻绿色示范基地,目前全市种植培养面积5万余亩,“鸭蛙稻”也成为当地大米品牌,种养模式入选省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十大引领技术。
近年来,石首拧紧“油瓶子”,加快粮油作物新技术推广。久合垸乡袁家荡村800亩“一菜两用”油菜新技术示范基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这个油菜薹产量高、品质好,口感脆甜,富含油酸,深受市场青睐。”2月26日,石首市科创中心主任付维新向前来考察的江陵县永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人员介绍,“一菜两用”油菜薹每亩可产油菜薹4000斤、油菜籽200斤,农民每亩增收800元以上。这种新产品已在久合垸乡推广5000亩。
“这车16000斤,运到合肥去,我的西兰花不愁销路。”湖北元丰农业负责人刘明香介绍,她在调关镇流转4000亩土地种植西兰花,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大受市场欢迎,远销俄罗斯、韩国等地。
元丰农业还带动连新垸村30多户村民共同种植西兰花。村民何进军承包200亩地,去冬今春收入23万元。目前石首西兰花种植培养面积超3万亩。
近年石首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发展特色种植助农增收。鸭蛙稻模式改善稻米质量,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瓜-稻-菜”创新种植模式,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一菜两用”油菜提高菜薹品质,亩均增收500元;“稻鸭虾”种植模式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亩均增收1500元。
3月13日,石首市调关镇槎港村大麦洲龙虾万亩虾稻田一望无际,稻田满水,沟渠清淤,静待龙虾上市。槎港村党总支书记杨炎华介绍,该村以2.03万亩虾稻田创下年产值超1.1亿元的纪录,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小龙虾经过多年繁育,品质开始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槎港村正与长江大学专家合作,在大麦洲建设小龙虾繁育基地。同时,大麦洲小龙虾养殖基地推广“繁养分离+无沟化养殖”模式,通过早放苗、精准投喂等技术,虾苗产量从每亩100斤增至200斤,亩均效益从1500元跃升至3000元以上。
目前,槎港村已经注册“调弦龙虾”品牌,年加工成品虾超千吨,畅销全国。村民年人均收入4万元,九成村民参与虾稻产业。2024年石首小龙虾养殖面积39万亩,产量5.51万吨,年产值20亿元,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
石首笔架山临江而立,两岸芦苇丛生,成为鱼类洄流捕食天堂,盛产体型肥硕的长吻鮠。早在明朝,笔架鱼肚被列为朝中贡品。碧野在《长江浪阔鮰鱼美》中写道,“笔架鱼肚,形如笔架,色似白玉,细嫩如脂,松软香甜,入口即化。”
近年来,石首开始采用“流水养殖”模式和“湖泊生态放养”模式。目前,石首东升、调关、小河等多个乡镇设有长吻鮠养殖基地,年产值近9000万元,成为当地特色养殖产业。
现在,笔架鱼肚每公斤售价高达2000元,出口日本、法国等国家高端市场,单价是日本蓝鳍金枪鱼的1.5倍!石首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长吻鮠市场销量呈上涨趋势,将增长至180万吨。
2024年9月,锅圈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与湖北欢欢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斥资15亿元,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超级河鲜工厂在石首经济开发区落地投产,标志着石首农产品深加工迈入新阶段。
锅圈食品公司超级河鲜工厂一期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实现年产小龙虾2万吨、牛蛙1万吨、淡水鱼1万吨,年产值10亿元,带动就业2500人。目前调味虾尾、单冻干虾尾等进入全国市场,成为石首“接二连三”的农业龙头企业。
石首今年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锅圈食品建起养殖、加工和销售一条龙,湖北丰源食品生产小龙虾、淡水鱼、牛蛙等水产品预制菜,徽岳记食品投资10亿元建设15000亩瓜蒌生产加工基地,湖北升康建成高标准生猪屠宰线,湖北丰亿冠食品建成家禽屠宰、加工、冷链仓储及物流体系。
看好石首农业投资前景,90后青年刘望返乡在家乡小河口镇创立湖北万里食品有限公司,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种植蔬菜3000余亩,建成2条加工生产线年“万里食品”项目获评荆州市“我兴楚乡能人返乡”明星项目,带动80余名村民就业。
荻笋是石首特产,富含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被誉为“水中人参”。湖北长悦专注于荻笋深加工,投资1亿多元建加工厂,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加工4000吨荻笋,年产值7000万元。“这个月我们已开始收购荻笋鲜货,5月工厂建成后可以直接投产。”3月16日,长悦食品荻笋深加工项目现场负责人廖绪斌介绍。
如今,石首精心招商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工文章,培育自己的“土特产”,初步形成一批小有名气的农业品牌,包括徐锋西瓜、鸭蛙香稻、调弦龙虾、桃花鸡蛋、清水荻笋,笔架鱼肚等农特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为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国庆节,九队湖畔将正式开园,争取今年营业今年盈利!”石首市高陵镇九队湖畔农文旅项目负责人王松志信心满满。
高陵镇历史悠远长久,人杰地灵,相传明朝内阁首辅杨溥归葬在此。九队荷菱湖经过生态环境修复,水质变清,水草清晰可见,湖岸都已硬化,周边种上花草树木,成为当地休闲好去处。王松志看到这个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丰富和生态良好,于是投资上亿元打造“九队湖畔”农文旅项目,发展观光旅游、民宿、水上婚庆及游乐。王松志介绍,他们开发的篆刻文化体验、江豚主题研学课程,让游客既能感受明代首辅故里的历史厚重感,又能亲近石首生态名片。
从湖南来的游客何先生站在桃花山顶玻璃观景台上,远眺长江与洞庭湖交汇:“这里既有红色文化,又有生态美景,线万2024年3月16日,湖北日报“1+8”模式打造的“知音石首,遇见桃花”大型直播刚开始半小时,数据就不断飙升。景区负责人陈晓琳介绍,近年来石首桃花山景区持续深耕“小精美专”旅游路线,依托优美生态环境开发古风服装体验馆、无人机咖啡配送站等项目,去年桃花山全年接待游客68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2300万元。
石首市小河口镇天鹅洲的麋鹿和江豚自然保护区同样吸引游客。今年石首桃花季开幕式当天,麋鹿保护区就将开设分会场,拉开了保护区旅游开发序幕。江豚数量已超百头,成为全世界最大迁地保护种群。江豚博物馆通过数字化互动、标本展示等形式吸引游客,累计接待3万人次,其中研学团队超1万人次。离两个保护区不远的长江故道边,五彩油菜花海进入盛花期,各色油菜花竞相绽放,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打卡。石首市还在长江故道边专门建造一个观景平台,可以瞭望江中江豚逐浪嬉戏。
站在长江经济带的黄金节点,石首正在徐徐铺开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稻鸭蛙共生智慧、长吻鮠的经济活力、荷菱湖的诗意栖居、油菜花的斑斓梦境,鹿豚汇的生态精灵